2019年12月23日 来源:天津市财政局办公室
2019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财政形势,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战略性调整阶段,天津财政部门通过实行零基预算改革,硬化预算执行约束、盘活沉淀资金资产,切实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确保全市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2019年1—10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58亿元,增长7.4%,完成全年支出目标97.5%,支出进度在全国排名第3位,比去年同期提升22位,成效显著。
一、零基预算打造“新引擎”
在全面落实中央和市级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应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针对一些部门申报项目存在“占盘子”的惯性思维、不完全根据项目可实施程度和实际资金需求申请预算、容易出现资金沉淀和执行率低等问题,从预算编制这个最根本环节入手,全面实施零基预算,重新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一是项目预算安排实行“一年一定”,不再与预算基数挂钩,按照“四保一留一砍”的原则,在优先保障人员工资、机构运转、基本民生、政府偿债资金基础上,确定部门项目支出总限额。二是从严审核部门申报项目的轻重缓急和实施落地条件,强化预算“现金流”管理,对5类项目不予安排预算,即:非重点、非急需的一般性基建支出不安排;对购置新建办公用房以及非危房装修项目不安排;未完成立项审批手续、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建设项目不安排;超出财力承受范围、标准过高的项目不安排;分散建设的信息化项目不安排。
二、强化管控把稳“方向盘”
牢固树立预算法定意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硬化预算执行约束,切实维护政府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一是细化落实预算安排,对于今年9月底前仍未细化到使用单位和具体用途的项目支出,由市财政核减部门预算并统筹安排使用;10月底执行率不足30%的部门专项资金,除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有特殊规定外,由市财政部门提前清理收回统筹使用。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的主体责任,建立全市预算执行进度定期通报机制,分别将175家一级预算单位的一般公共支出、八项支出、部门预算结转结余消化等3项指标,以及16个区一般公共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盘活存量、财政运行分析等4项指标纳入统计监测,实行考核排名通报,督促加快项目审核和资金拨付,减少资金滞留,促进项目早开工、早见效,切实提高预算执行均衡性和时效性。三是加快资金审核支付,提前做好资金拨付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时下达各部门用款额度并办理资金支付,对基本支出按照年度均衡性原则支付,对项目支出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和合同约定支付,对据实结算项目根据实际需要采用预拨和清算制度。
三、深挖盘活借力“潜动能”
全面清点“家底”,以各类结余结转资金、财政暂付款、各单位实有账户隐匿资金等为主要对象,实施更大力度和更大范围的资金清收措施,盘活变现闲置低效政府资产,强化财政资金和公共资金集中管理、统筹使用。一是持续开展市级部门结余结转资金清理,2019年,清理市级1021个基层单位和各区所属的4000多家预算单位的非财政拨款结余、未经财政审批备案银行账户、滚存事业基金、无政策依据保留等10类沉淀资金,把用不出、用不好的钱“颗粒归仓”。二是高标准落实财政部清理消化存量暂付性款项的工作要求,制定市、区两级财政暂付款清理消化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逐区核定每年不得低于20%的消化硬指标,解决了大量资金长期趴账等历史遗留问题,增加了库款现金流,财政收支更加规范合理。三是主动挖潜、多措并举筹集资金。把盘活变现闲置、低效运转的政府存量资源资产作为拓展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充分利用出售、出租、拍卖等市场化手段处置盘活,积极拓宽财政收入渠道。2019年,市财政对161个市级部门的房产开展了摸底排查,梳理可处置资产情况,分类提出盘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