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财政新闻

黑龙江专员办:四个强化提升授权支付资金动态监控工作质效

2019年2月3日 来源:黑龙江专员办

  为防范财政资金支付风险,规范财政资金支出行为,黑龙江专员办以财政授权支付资金动态监控作为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中央驻黑预算单位预算执行监管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财政授权支付资金监控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单位预算执行中的违规问题,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提升预算监管成效,初步实现对中央驻黑预算单位监管的全覆盖。  

  一、强化业务融合,实现闭环监管

  按照建立财政资金全流程监控机制的工作要求,以开展财政授权支付资金动态监控为契机,将部门预算、预算执行、部门决算三个关键环节的监管实现有机衔接,加强业务融合。充分利用现有不同类型的预算监管管理系统和信息平台,互相对照,互为参考,全方位、多角度实行部门预算监管,打造闭环式全覆盖监管链条。形成预算编制审核、授权支付动态监控、直接支付审核、银行账户管理、决算审核、资产监管等各项监管业务多管齐下、协同发力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强化学习沟通,提升业务素质

  自2018年初财政授权支付资金动态监控新系统上线运行后,监控审核流程和预警规则都有了新的变化和调整。黑龙江专员办及时组织经办人员学习新系统操作流程,熟悉新系统功能模块,做好动态监控新旧系统使用的衔接过渡工作,不断档、不脱节。同时,系统梳理监控业务所涉及的政策法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法律法规文件,为监控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参考。建立监控业务学习沟通机制,除采取自学、参加财政部培训班、组织处内再培训等常规方式外,还通过不定期组织相关处室业务交流,研讨工作思路和方法、分享工作经验和技巧,归集问题类型、聚焦经典案例,互学互促,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经办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监管水平。

  三、强化疑点筛查,坚持问题导向

  密切关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勤俭节约等有关规定以及财经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结合预决算审核、直接支付审核、银行账户管理等监管工作关联线索,通过分类梳理和信息对比,精准定位预警疑点事项:一是零余额账户划转同系统内部实有资金账户,关注是否存在随意扩大预算支出范围、违规改变资金用途的问题。二是公务消费既未采取银行转账,也未使用公务卡结算,关注是否存在大额报销资金直接转入个人银行卡进而大额提现的问题。三是落实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支付方式划分,关注单笔支付金额超过500万元的款项是否实行直接支付,是否存在为规避直接支付采取人为拆分,违反合同约定的问题。四是对照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信息,关注是否存在私开审批类银行账户,备案类账户未予备案的问题。五是结合中央预算单位2017—2018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关注是否存在应履行而未履行政府采购程序的问题。六是有关“三公”经费等敏感用途开支关注其是否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问题。通过精准筛查,有力监管,仅业务三处在2017—2018的两年时间里,共发现处理违规问题涉及资金近6亿元,财政授权支付资金动态监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强化风险控制,规范核实方式

  根据动态监控系统预警信息筛查结果,采用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有机结合的工作方式,达到规范财政资金支付、强化预算执行约束、保障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有效的目的。一是安排专人经办,确保每天实时监控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资金动态,对疑点信息登记留痕。二是对发现的问题线索第一时间与预算单位沟通核实,必要情况下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合同、原始凭证、账册报表等证明资料。三是对监控中发现的重大违规疑点及时开展实地核查,提出处理意见。四是对于因客观环境或制度原因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严格要求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反映的同时,积极向财政部对口业务司局汇报请示并提出可行性工作建议。五是对在动态监控中发现的各类违规问题,采取提醒、培训、通报、约谈等形式,促使预算单位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规范预算财务管理。六是对问题整改不积极、不到位、屡纠屡犯的单位,将其做法及情况反馈财政部和中央主管部门,发挥震慑效应。

无标题文档

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