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财政新闻

江西省宜春市财政局三举措推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财政工作深度融合

  2017年12月22日 来源:江西省财政厅办公室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最根本的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找准财政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宜春市财政局紧紧抓住三大重点,全力推动财政事业创新发展,助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宜春落地生根。 

  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转变方式助推经济增长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宜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并作出了“四年翻一番决战工业八千亿”和“做大中心城区做强市本级”的决策部署。宜春财政部门充分发挥在推进经济发展中“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集中优势资源、转变扶持方式,全力推动宜春产业经济加快发展。 

  一是用好用活发展基金。通过相关发展平台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规模700亿元的宜春市发展升级引导基金,重点围绕支持锂电新能源产业、中医药产业、旅游服务业、高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农业、大数据产业、中小企业等领域进行布局和投资运作,推动相关产业和行业积极发展新技术、打造新业态、培育新产能,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发动社会力量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 

  二是盘活盘优存量资源。一方面,盘活存量资金。一次性盘活了5.5亿元资金,着重支持金控集团等平台、企业发展,增强和拓展企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公共资源配置方式。通过经营权转让形成交易,将非经营性存量国有资产转变为经营性国有资产,有效解决“有资产无价格”“有负债无资产”等问题,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变现,实现资金运用的可持续良性循环。 

  三是做实做精扶持举措。一方面,逐步改变财政资金直接投入和无偿投入的扶持方式。大力推行“四贷一保”,撬动金融资金帮扶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帮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实行“先实施,见成效,后拨款”的后补助机制,使资金投入与成效挂钩;对市级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实现管理办法全覆盖,以制度严约束,确保资金用在经济发展的关键点,用出效能。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地方金融体系对全市经济进行支撑。以宜春市财政投资公司等为载体,发展产业基金、小额信贷、融资租赁、再担保贷款等业务,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基础,以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资本运作为引擎,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的金融控股平台,逐步发展完善宜春市地方金融体系,对重点行业领域和地方经济薄弱环节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财政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宜春财政部门坚持把住关键点,找准着力点,力求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各方面取得质的突破。 

  一是构筑科学规范的预算制度。首先,预算编制全面规范透明。将政府和部门所有收支均编入“全口径”预算,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衔接,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力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全面推开中期财政规划编制。细化和完善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及形式,坚持“以公开促改革,以透明促规范”。其次,预算执行约束有力。坚持先预算后支出,规范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政府购买服务预算,严格部门结转结余资金和经营性收入预算管理,在项目预算编制时推行“零基预算”,实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以科学精准的预算约束预算执行。 

  二是构筑权责清晰的财政关系。理顺规范市县两级的支出责任,探索将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与当地居民密切相关、由地方提供更方便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市与县之间清晰划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确定市县两级的财政事权。 

  三是构筑公允有效的绩效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作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将预算绩效管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宜春财政部门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强化和规范预算绩效管理为基础路径,推动传统预算管理转型升级,由传统预算迈向绩效预算。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关注支出结果和政策目标实现程度;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资金使用效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预算管理的绩效导向,把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专项定期评估与退出机制结合起来,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年度预算安排;大力推进绩效信息公开,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专家库、第三方机构库,提升绩效评价公允力,打造公开透明、规范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宣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从幼有所育到弱有所扶,这样的安排基本覆盖了每个人生命全周期的重要方面,更精准更全面地补齐民生短板。宜春财政部门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支持百姓民生“暖心工程”。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利益问题做起,按“可持续、保基本”原则,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优先保障民生支出,特别是集中力量、统筹资金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全市重大民生实事,实现民生方面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过七成,做到了财政投入基本民生的资金只增不减。坚持大监督理念,实行全方位财政监管,把社会公众关注的教育、医疗、社保、“三农”、住房等民生支出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动态跟踪压减一般性支出、落实重大民生政策等情况,确保民生资金落到实处、民生工程真正暖心,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 

  第二,抓好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尽快补上贫困短板。宜春财政部门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进一步统筹扶贫资金发挥集聚效能,打造“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全面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改革,培育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实施新农村建设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平稳推进县(市、区)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解决被征地农民后顾之忧;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对挪用、挤占、骗取扶贫资金的行为严惩不贷。 

  第三,打造绿色发展“宜春样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加大流域生态补偿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统筹安排生态环保等方面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打造丰樟高循环区,大力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支持做大袁上万绿色区,构建以低碳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产业体系;支持做美昌铜四县生态区,深入实施“三金”工程,建成长江中下游生态屏障的“绿心”。同时,支持将推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战略深度融合,探索生态扶贫模式,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制度的供给,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建立绿色价值共享机制,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无标题文档

电脑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