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4日 来源:湖北省财政厅办公室
“攻坚克难闯新路,誓留碧水照蓝天”。这是湖北省荆门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每一个建设者共同的心声。目标既定,当奋勇向前,在2014年——2016年三年的示范期中,荆门市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的积极指导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上下联动、密切配合、主动谋划、积极探索、统筹推进,建立完善节能减排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根据本地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构建了富有荆门特色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撸起袖子,掀起高潮阵阵
201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被评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吹响了荆门市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号角,掀起了节能减排阵阵高潮:
亲自策划、亲自调研、亲自协调、亲自督办……,这是荆门市领导在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中最确切的描述。在生态立市战略生态诊断及绿色生态科技产业城策划会上,在首届生态立市(荆门)国际论坛上,荆门市领导认真倾听来自国内著名专家对荆门市生态环境把脉问诊的意见;在国际低碳城论坛上,荆门市领导与其他国际、国内城市的代表交流先进理念和经验;在深夜的办公室里,在烈日下的施工现场,总能看到市领导在了解情况,在策划方案。荆门市节能减排办公室几十本厚厚的卷宗上,满是市领导签批的意见,三年内仅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亲自召开的节能减排专题会议和协调会议就有数十次。因为有了扎实的基础工作,因为开阔了眼界,因为拓展了思路,荆门市节能减排工作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面对重重困难,市委、市政府毅然将52个污水处理厂纳入民生实事,弥补荆门市生态环境治理最薄弱的短板。为了营造社会氛围,书记、市长亲自参加低碳体验,以低碳办公模式和出行方式支持节能减排……
精准发力、精细安排、大员上阵、倒排工期、挂牌督办……,这是荆门市各地各部门近几年挂在嘴边的常用词。为加快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示范城市建设,荆门市各地各部门摸家底、订方案,高标准编制了一系列规划,明确了荆门市开展环境综合保护的中长期方向;抓细节、建规则,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把精细化管理贯穿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全过程;重协调、督进度,深入现场帮助项目单位解决困难,保证每一个示范项目顺利实施;动脑筋、创模式,加大政策集成力度,构建了富有荆门特色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冒风雨、顶烈日、战酷暑、抗严寒……,这是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中最真实的写照。为尽快发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的示范效果,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巨大压力,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以“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抢工期、抢进度,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荆门速度”,为荆门市完成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任务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舍小家、顾大家、从我做起,人人参与……,这是荆门市人民群众在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中最动人的篇章。那么多的市民热切地期盼着、谈论着,是因为葛洲坝水泥厂搬迁、竹皮河开展综合治理、城区集中供暖等重大项目开始实施;那么多的家庭为了支持项目建设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和生长的热土,那么多的业主忍痛关停了凝聚了无数心血和汗水的工厂、养殖场和矿场;那么多的市民走上街头主动宣传节能减排,自觉节约每一滴水、节省每一度电……
节能减排,已在荆门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先行先试,摘得硕果累累
荆门市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以来,锐意创新、大胆实践,建立多项配套政策和机制体制,集中解决了节能减排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达到了由“点”到“面”、由单项政策到政策集成的效果,为荆门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同时,荆门市注重节能减排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多项具有荆门特色的“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建立了与中国环科院、深圳建科院、楚理工学院深度合作的三大智力支撑平台,借智助力节能减排顶层设计;采用了整合财政资金、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强化与社会资本合作三大资金保障措施,增厚了节能减排发展后劲;建立了竹皮河流域、林业碳汇、大气环境三大生态补偿机制,激发了政府和企业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启动了排污权、碳排放权、节能量三大环境资源交易,提速了节能减排市场化进程;培育了工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三大循环利用模式,探索了节能减排转型新路;创新协同管理、网络化管理、生态离任审计三大监管模式,强化了节能减排监管力度;开展了建筑领域、公共机构、服务行业三大公共领域节能,使节能减排成为时尚新风;实施了全域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三大环境综合治理行动,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工作的价值。
多项经验在国际国内交流推广:荆门市整合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的做法在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会议被财政部领导点名表扬;生态低碳城市建设获得中欧绿色智慧城市产业推广奖,并多次在国际、国内高端论坛上交流经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被环保部作为水污染防治典型经验;2016年夏季秸秆禁烧工作全省第一,获得湖北省环保厅和环保部表扬;漳河水库义务监督员制度被华南环保督察中心专题调研;污水处理明灯模式、漳河跨区域管理模式、林业碳汇造林、秸秆禁烧等工作在全省推广。
多个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环境修复治理、土壤和矿产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全域实施污水处理全覆盖、服务业节能标准化体系建设等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
多种创新工作在全省首开先河:在全省第一个成立公安局环保警察,第一个建立环境监察监测联动机制,第一个完成排污权初始排污权认定,同时建设了全省唯一的水源数据监管中心,在机动车环境监控平台引入第一个黑匣子防作弊系统、第一个设置“巡查车比对”和“标气比对”功能、第一个运用二维码技术编码环保检验报告。
荆门市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湖北省省委书记的充分肯定:“民生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得到治理。”
提质增效,催生红利滚滚
赢在绿色、胜在转型,让机制体制真正服务于节能减排本身,以节能减排推动产业升级转型,这是荆门市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始终牢牢紧抓的主线。近三年,荆门市紧紧围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实施方案》和六个子方案,大力推进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并在“六化”范围外率先开展土壤环境修复治理试点,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使荆门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使荆门市的经济运行质量大幅提高,达到了通过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的目的,催生了滚滚红利。
2016年,荆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1.0亿元(当年价),能源消费总量为796.4万吨标煤,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0.5284吨标煤/万元,与2010年相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0.6%,节约能源182.74万吨标煤。能耗的大幅下降,为荆门市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荆门市经济转型升级呈现积极变化: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70.95亿元,较上年增长40.2%,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1.3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9.3%,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热电联产、风电、生物质发电较快发展,对改善工业结构、提升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校院所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全市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94.77亿元,增长15.1%,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5.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2.8%,比2013年提高3.3个百分点。
水更清,一汪碧玉响叮咚;天更蓝,万里长空无尘埃;山更绿,峰峦耸翠云雾飘;境更美,四季如画醉人心。在荆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相信这一美丽愿景很快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