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7日 来源:河北省财政厅新闻中心
“大国工匠”,国之器也。
今年3月5日,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没有“大国工匠”,就不会有高质量的“中国制造”。而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大国工匠”便无从谈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河北省财政厅不断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模式,把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向了快车道。
一、加大投入,不断提高生均拨款水平
“在我们学校上学不但学费有补助,而且毕业很容易就能找到好工作。”就读于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大三的小张说。
其实,小张正是河北省推行生均计划的受益者。
自2014年开始,河北省开始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按照“明确各级责任、经费分级负担、加大财政投入、积极稳妥实施”的原则,坚持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在落实生均拨款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生均拨款水平。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得益于此。
“2016年全省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全省已达到8000元,力争2017年达到国家标准生均水平。对已经达到或超过以上标准的高职院校,不降低原有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稳定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省财政厅教科文处相关人员表示。
除了高职院校,省财政厅还不断加大对中职院校的投入。
补助资金的大投入,带来了中职教育的大发展。下一步,河北省还将探索“以奖代补”新模式。
二、扶强扶特,打造职教的龙头和品牌
渤海之滨,潮起潮落。
不久前,总投资约380亿元、建设周期为6年的北京职教城曹妃甸项目在渤海之滨开工。项目准备承接11所京津冀教育产业转移院校,并通过产城配套,发展商务居住、创新创业、总部经济、旅游观光等服务类产业链,致力于打造我国知名的海港职教城。
事实上,在北京职教城建设之前,海港职教城已初具规模。原因就是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此落户。
如今,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已形成“前校后厂,产学一体,贴近区域,开放办学”的集团化办学特色,其成果获中国职业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在区域带动上,充分发挥示范校引领带动作用,按集团化办学模式管理,带动部分县区职教中心开展特色学科教育得到社会认可,2014年就业率达98.3%。
2016年,河北省突出择优扶强、扶特,启动了重点建设120所精品、品牌和特色中职校质量提升工程。工程自2016年起,用3年时间,重点建设20所精品中等职业学校、90所名牌中等职业学校、10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每所学校每年分别支持1000万元、600万元、300万元。
“通过统筹财力加大重点项目校支持力度,优化支出结构,以资金绩效为引导,将办学规模大、绩效好、培养社会技能性人才社会贡献度大的学校引入发展快车道”。省财政厅教科文处相关人员表示。
扶强扶特,为的是打造职教的龙头和品牌,进而带动全省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这也是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的有力举措。
龙头带动,蓄势腾飞。按照计划,到2020年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121.5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73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1880万人次。
三、引入市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走进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在这里,既有“五个合一”的“订单班”模式,又有“教师+学生”的“校中厂”模式。
“订单班”模式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结合秦皇岛数据产业研究院的政策和平台优势以及广东南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在数据产业上的技术优势,成立了主要面向城市信息化建设及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三维数据处理类岗位—“数字城市”订单班,形成了由行业参与指导、学校投入建设经费和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及技术支持的“行校企”共同合作的订单班模式。实现了“五个合一”,即教室、车间合一,学生、员工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业、产品合一,学习、创收合一。
“校中厂”模式是河北省职业教育探索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一个新路子。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与国内知名企业上海智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信智原公司、悦道装饰广告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移动互联实训室”、“悦道广告实训基地”等“校中厂”,利用企业软件开发、测试、图形制作方面的人力、项目、环境等资源优势,通过课程置换,实现接力培养。
不止在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多所职业技术学院均建立了这种模式。
政府与社会资本的投入,无疑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加速器。近年来,河北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2015年全省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3.5亿元。
近日,由河北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完善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到2020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基本满足事业发展需要的中职教育多元经费投入体系,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
“廉洁自律,不收受与参评项目有关的机构和个人的财物或好处”,“每次评审,专家人选将被随机抽取,不得以‘职业教育项目专家’身份对外自我介绍或以‘职业教育项目专家’名义自行开展其他工作”……
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如何让每一笔资金都花得有效果呢?
《关于建立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通知》中规定,在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经费中,用于事业发展的经费,院校要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和和预算编制要求组织项目,按程序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项目库并组织实施。要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增强预算执行效率,切实发挥资金使用绩效。在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过程中,切实体现改革和绩效导向,向改革力度大、办学效益好、就业质量高、校企合作紧密的学校倾斜,向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倾斜,向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专业以及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专业倾斜。调整完善支持所属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提高经费使用管理水平。
如何实施绩效评价?谁合格谁不合格?评审专家说了算!
据了解,下一步河北省还将建立职业教育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便于更好地对职业院校情况和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绩效实行动态管理。
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梦想正在照进现实。在全省各级财政的不断支持下,河北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活力必将不断迸发,越来越多的“燕赵工匠”将不断涌现,浇灌出更多更美的“河北制造”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