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5日 来源:紫光阁
作为党建工作“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有效抓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机关党建的重要任务。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克服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财政部机关党委在部内机关司局、直属单位和各地财政监督检查专员办范围内组织开展的优秀论文、优秀调查报告和优秀公文评选活动(简称“三优”评选),从1994年至今,走过了21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财政干部促进工作交流、推动改革发展的知名品牌,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党建与业务相融合,《人民日报》曾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
应运而生:为财政改革发展和队伍建设服务
长期以来,财政部机关司局、直属单位和各地专员办之间一直缺乏一个理论交流和业务交流的平台。不同部门的同事们对彼此从事的财政业务不了解,限制了财政干部发展的视野和思路,也阻碍各部门的财政研究成果形成合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中,财税体制改革处于重要地位。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过程中,旧的制度体系亟待革新,新的管理理念仍需完善。此时,亟需一个载体可以将财政理论与财政改革实践有效对接整合,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制度完善创新,共同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同时,由于部内各单位工作内容和性质的差别,造成了不同部门的干部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文字功底方面的差异,长此以往影响了财政干部队伍的均衡发展。
在此背景下,财政部机关党委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堡垒作用,开始着手设计、规划部内理论交流平台的建设工作,“三优”评选活动应运而生。1994年,财政部机关党委正式组织举办了第一届评选活动。从此,“三优”评选活动一直与财税体制改革发展进程紧紧相随,不断引导财政干部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业务沟通交流,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而活动本身也不断完善评审机制,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逐步成为财政部抓好学习型机关建设的品牌。
四级联动:“三优”评选与党组织建设双促进
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三优”评选注重发挥好各级党组织职能作用,党组、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四级联动,形成了完善的活动组织体系。
历届部党组都高度重视“三优”评选活动。部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撰写论文和调研报告参加评选,已经成为活动惯例,在部内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成立以机关党委、办公厅、监督监察局、人事教育司、干部教育中心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分管机关党建工作的部党组成员每年都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同时,充分发挥党组中心组学习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当年党组中心组确定的理论学习、调研课题作为“三优”评选重点予以宣传引导,为广大财政干部认真研究、深入调研提供了方向。
机关党委作为牵头负责单位,一直将“三优”评选活动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一是精心组织评审,组织部机关和专员办选派责任心强、文字水平高的司处级干部担任评委,抓好评委队伍和评审人才库建设。二是广泛征求评委和广大干部职工意见建议,科学制定评审标准。三是积极做好协调,协助配合办公厅抓好优秀公文的组织评审工作。四是做好成果宣传和运用,充分利用《政工信息》、《学习园地》等党建阵地广泛宣传活动成效,汇编《财税改革纵论》面向部内发放,面向社会发行,不断扩大活动影响力,增强活动吸引力。
部内各级党组织积极组织参加“三优”评选,党小组发动党员个人根据各自学习兴趣和业务领域选好课题,做好文章,推动共享学习、主动学习。一是党支部、党小组结合本司局业务工作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党员干部踊跃参与,共同研究重点、难点课题。二是各司局党组织提前筛评,把好参选文章质量的第一道关。通过司局内的初步筛评,将那些能够突显本单位业务特点、代表本单位文字水平的文章上报。三是不少单位将“三优”评选获奖情况作为考察考核干部的重要参考,每位财政干部都会将当年获奖情况写入年终总结。由此也可见“三优”评选在广大干部职工中的认可。
四级党组织层层给力,广大财政党员干部积极配合参与,有效推进“三优”评选活动的顺利组织和开展。与此同时,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充分体现并有效强化各级党组织的职能作用,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优”评选从而成为创建长效管用学习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促进“服务中心、建设队伍”。
科学严谨:评审体系不断完善确保优中选优
近年来,每届“三优”评选活动都有来自近70个单位的1200余篇文章参评,文章字数总计在600万字以上。如何对这些大量文章进行严谨、高效的评审?多年来机关党委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较完善的评审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评篇目优中选优。每年年底,“三优”评选组委会向部内各单位和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印发征稿通知,广泛收集各单位干部本年度撰写的论文、调查报告和制发的公文。为保证参评文章质量,各单位主动把关,经过初步评审筛选,将政策依据准确、理论成熟,对财政工作指导性强的文章报送至评选组委会,并按照保密规定对涉密文章进行脱密处理,提高了总评工作效率。
评选规则科学公正。评审委员会根据当年财政工作重点,分别制定论文、调查报告和公文评分标准和评分注意事项,对文章选题、论证依据、行文规范以及对财政实践的参考价值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对文章字数、格式做出严格限制。在评选过程中,隐去作者单位和姓名,对参评文章进行统一分组编号,交叉评审,避免评委阅评本单位文章,减少人为干扰因素。要求评委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匿名阅评,节约办公成本,提高评审工作效率。
评选流程严谨细致。“三优”评选采取初评和复评相结合的方式,按百分制评出等级奖和优秀奖。初评安排在每年2月底,评委由各单位选派综合处室负责人担任,用1周左右的时间进行集中评审。初评将从报送文章的数量中筛选出40%进入复评,这些文章将重新进行分组编号,邀请一些理论研究能力强、文字水平高的司局级领导担任复评评委进行评审。复评结束后,将文章的初评、复评分数按照4:6的比例进行加权计算,得出最终结果,按分数高低确定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根据各单位报送文章的时间、数量、审查筛选情况及最终获奖情况评出组织奖。
积极宣传运用评选成果。财政部机关党委多渠道、全方位积极宣传“三优”评选活动成果,不断扩大活动影响。一是印发机关党委文件通报表彰,列出各单位获奖情况和具体的获奖名单,并在部门户网站同步公示,同时向获奖作者和单位颁发证书和奖金以资鼓励;二是根据获奖文章内容,结合当时财税体制改革发展热点,将部分优秀文章汇编成《财税改革纵论》,发放给广大财政干部学习参考,并面向社会公开发行。三是利用《学习园地》等学习平台对部分指导性强、与财政重点热点工作结合紧密的优胜文章在部内进行宣传推介。下一步,财政部机关党委还将尝试组织“三优”论坛,请获奖作者走上讲坛,与广大财政干部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进一步增强“三优”评选成果指导实践的效果。
硕果累累:二十一载不懈坚持铸就品牌
21年的发展历程中,“三优”评选搭建平台促进提高财政干部职工理论研究能力和公文处理水平,推动财政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助力财政中心工作的社会宣传。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得到了部领导肯定和财政干部的欢迎。
为加强理论研究、助推财政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多年来,通过“三优”评选活动平台,形成了许多优秀的财政理论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部领导和各级财政部门的重视,为推动财政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譬如,从1993年的《正确处理中央与省级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是推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到2003年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再到2013年的《支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等优秀获奖文章,都是根据当时中央关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紧密结合当时财政工作实际完成的,有的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有的为财政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有的直接成为推动某项改革的政策蓝本。这些优秀成果对此后一段时期财政改革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为提高财政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文字功底提供有力帮助。“三优”评选活动为学习型机关建设营建了浓厚的氛围,极大地提高了财政干部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干部在跨部门学习交流提供了帮助。每年评审结束后,很多财政干部积极下载和拷贝全部参评文章,认真学习,丰富自己知识构架,拓宽知识范围。每年评选出的优秀公文,文体合理、表述精当,成为部分业务干部学习的重点,为各单位加强公文处理工作提供了参考,推动财政部公文质量和办文效率不断提高。在首届中央国家机关公文写作技能大赛中,财政部取得了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也是中央国家机关参赛部门中获得特别荣誉奖、特等奖和一等奖最多的单位。
为助力财政宣传、促进财政工作的社会认同发挥作用。“三优”评选活动的获奖文章将会在部门户网站提供浏览下载,部分精选文章也会在财政部官方微信上推荐阅读,《财税改革纵论》也面向社会发行;这些举措为宣传财政工作拓宽了渠道,让基层财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财政部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知悉了财政政策理论基础、制定思路和改革发展方向,增强了财政工作的社会认同。“三优”评选活动的成功经验,也为很多地方财政部门所借鉴。部分省级财政部门也举办了“三优”评选活动,在提高财政干部业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层财政干部和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增强了沟通和理解,推动财政政策更好地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改革发展的道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也是广大财政干部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探索的过程。“三优”评选活动作为打造学习型机关,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品牌,在积极促进党建与业务相融合过程中,将持续发挥独特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