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近日,财政部印发通知,对2012年度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下简称“国资预算”)安排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进行部署。至此,国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已建立起一年一评的制度化、常态化机制。
国资预算绩效评价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财政部首次推出国资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制度,评价对象为2008—2011年国资预算安排的部分支出项目,对几年来国资预算进行梳理总结。
据财政部企业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2011年,中央国资预算涉及中央企业133户,累计支出2864.8亿元,其项目包括国有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兼并重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灾后重建、改革脱困、社会保障等诸多重大专项,既有资本性支出,也有费用性支出;既有国家战略性支出,也有涉及民生支出。与公共预算相比,在支出范围、目标取向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绩效评价的关键,也是工作的难点。为此,财政部企业司经过多次调研、座谈,听取企业和中介机构意见,形成了管理和效益两大类指标。其中,管理指标侧重评价资金申请和使用,效益指标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为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采用企业自评和中介机构抽评相结合的方式,在企业自评的基础上,通过部门预算安排专项资金选聘资产评估机构,抽取部分项目进行第三方评价。首次国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历时半年,涉及100户央企的1805个项目,国资预算支出1208亿元。
评价结果表明,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以来,所安排的支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带动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企业资金管理制度薄弱,对资金申请、下拨、使用没有统一规定,管理不严;项目资金拨付不够及时,影响项目进度和项目绩效;财务处理不规范,国有资本权益落实不到位;绩效目标不健全、预期过于乐观,以及国资预算管理体制不顺、支出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为完善国资预算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位负责人表示,和去年相比,今年绩效评价工作具有一些新特点:一是评价对象为上一年度中央国资预算支出项目,国资预算绩效评价已建立一年一评的长效机制。通过不断积累绩效评价经验,完善评价机制、方法和技术,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逐步实现评价结果和国资预算安排挂钩奠定基础。
二是适当扩大企业自评和第三方抽评的覆盖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今年绩效评价仍围绕“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四类支出项目开展,企业自评涉及中央企业85户,国资预算资金393.8亿元,占当年中央国资预算支出总额的42.4%,略高于去年自评比例。同时,拟对12户企业进行抽评,抽评的项目国资预算支出总额206.32亿元,分别占自评总金额和全年预算支出总额的52.4%和22.19%,明显高于去年。
三是优化指标和权重设置,更注重管理过程与实施结果、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结合,增强评价的针对性。根据去年绩效评价反馈情况,微调了个别指标设置和权重,比如将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细化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类项目和技术研发活动类项目,分别使用不同的经济效益指标,以增强针对性和适用性。考虑到个别项目的特殊性,财政部还明确,绩效评价指标不适用时,也可参照财政部发布的绩效评价指标选择符合项目实际的替代指标,并由集团公司会同项目单位作出详细说明,使评价结果更加合理。
此外,财政部要求中央企业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做好组织实施,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国有企业改革等宏观层面,结合公司发展战略,提出支出方向和重点等完善国资预算制度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发挥央企集团公司组织作用,确保绩效评价取得实效。